88岁的战斗英雄韩德彩将军描述抗美援朝战役中惊心动魄的空中战场,“大国重器”北斗千寻位置研究院院长赵毅讲述北斗研发背后的故事,普通社区志愿者侯冰分享在居民区为大家服务的经历……6月30日,在杨浦区新江湾城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暨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,一群员讲述的不平凡经历让人难忘。
赵毅是“北斗天团”里的领军人物,在卫星研发领域已经工作了21年。“刚开始,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北斗,经过这些年的研发,北斗卫星系统部署已经完成,渐渐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。”他告诉记者。
千寻位置是为推广北斗的应用与产业化而产生的科技企业,而千寻位置研究院则负责前沿技术跟踪、战略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。“实际上目前国内的地图应用基本上用的都是北斗卫星系统,只有少数国外企业生产的手机和汽车还存在闭环,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让北斗系统嵌入进去,形成以北斗为主,兼容GPS等其他信号的体系。”
跟GPS相比,目前的北斗系统有什么优势?“我们从今年开始研发让北斗系统在定位功能基础上增加了通信功能。比如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偏远山区迷路了,没有信号,可以直接通过北斗卫星与搜救中心联系。”有了北斗的定位终端,搜救人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被困者。
目前千寻位置研究院正在从事哪方面的技术攻坚?“北斗在做完好性功能研发。以前这种精准的定位系统用在飞机降落的校准技术上,在普通汽车上用不到。但随着无人车、智能驾驶的出现,以后的汽车要跟飞机一样实现非常精准的定位,可靠性要达到99.99999%。”赵毅说,团队从前年开始投入很大精力,就是为了把定位的完好性要求普及到手机、汽车和无人机等设备上。
“过去,我们使用定位服务主要基于美国的GPS系统,用户每使用一次,就需要访问一次海外的A-GPS服务器。如果GPS一关掉,我们就成了‘睁眼瞎’。”赵毅说,“现在如果遇到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情况,即便其他定位系统关掉了,北斗也可以独立支撑定位功能,我们说话就更硬气了。”
普及自己的时空基础设施,让我国的定位系统有了自己的“眼睛”,保障基本时空信息的安全,这就是北斗研发的意义。
大会上,记者还遇到一位普通的社区居民志愿者侯冰。街道工作人员说,只要有志愿服务的现场,都能看到侯冰的身影。
候冰是重庆人,丈夫退休前在上钢一厂上班,两人在陕西相识。退休后跟随丈夫回到上海,住在江湾国际小区,面对陌生的环境,侯冰非常想融入社区。“我是员,又觉得自己还年轻,一心想为居民区做些事。”于是她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,从垃圾分拣员到交通执勤员她都做过,疫情期间她还参加防疫工作,自发给外来务工人员募捐口罩。
上海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,社区招募志愿者。“志愿者要站在垃圾箱前帮居民破袋,又脏又累,没有多少人报名。我第一个报名参加。”侯冰带着自己楼栋的志愿者,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,自己排班,定点定时,还组织培训。一个月后,参与的人多起来,并形成了可持续运行机制。
今年社区为居民打疫苗,前后四个月,侯冰又成了主力。“刚开始打疫苗的时候,居委会来登记,我就在旁边看,默默学习,后来社区里的疫苗志愿者人不够了,我立即去支援。”她还记得社区流动点位开设的第一天,一共给900人接种了疫苗。“我在小区广场里来回走了3万多步,嗓子都哑了,那一天真的记忆犹新。”
后来,新江湾城在星汇广场设置了固定接种点,侯冰又成了现场志愿者。“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七点半,一个礼拜要去两天,我一直坚持到最后。”在她看来,帮社区老人扫码,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帮助居民解决难题,是她最大的乐趣。
“我觉得做志愿服务很快乐,我自己无助的时候也希望得到别人帮助,当得到帮助的人对我说谢谢时,我感到最开心。”